10.8 统,计,案,例(精练案)(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8 统,计,案,例(精练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10.8 统,计,案,例(精练案)(完整文档)

 

 (见《精练案》P125)

  基 础 题 1 、 2 、 3 、 4 、 5 、 7 、 8 、 10

 拓 展 题 6 、 9 、 11 、 12

  一、选择题

 1 . (2015 年全国 Ⅱ 卷)根据下面给出的 2004 年至 2013 年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A.逐年比较,2008 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显现成效 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解析】根据柱形图易得选项 A,B,C 正确,2006 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负相关,故选 D .

 【答案】D

 2 . 设( x 1 , y 1 ),( x 2 , y 2 ),…,( x n , y n )是变量 x 和 y 的 n 个样本点,直线 l 是由这些样本点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直线(如图),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x 和 y 的相关系数为直线 l 的斜率

 B .x 和 y 的相关系数在 0 到 1 之间 C . 当 n 为偶数时,分布在直线 l 两侧的样本点的个数一定相同 D . 直线 l 过点(x− ,y − ) 【解析】

 x 和 y 的相关系数表示 x 与 y 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不表示直线 l 的斜率,A 错; x 和 y 的相关系数在 - 1 到 1 之间,B 错;当 n 为偶数时,分布在 l 两侧的样本点的个数不一定相同,C 错;直线 l 过样本中心点(x− ,y − ),D 正确 .

 【答案】D 3 . 某市政府在调查市民收入增减与旅游愿望的相关关系时,采用独立性检验法抽查了 3000 人,计算发现 K2 的观测值 k= 6 . 023,根据这一数据查阅下表,市政府断言市民收入增减与旅游愿望有关系,这一断言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

  ) .

  P ( K2 ≥ k0 )

 0 . 50

 0 . 40

 0 . 25

 0 . 15

 0 . 10

 0 . 05

 0 . 025

 0 . 010

 0 . 005

 0 . 001

 k 0

 0 . 455

 0 . 708

 1 . 323

 2 . 072

 2 . 706

 3 . 841

 5 . 024

 6 . 635

 7 . 879

 10 . 828

  A . 0 . 1 B . 0 . 05 C . 0 . 025 D . 0 . 005 【解析】因为 K2 的观测值k= 6 . 023 > 5 . 024,所以市政府断言市民收入增减与旅游愿望有关系的可信程度为 97 . 5%,故应选 C .

 【答案】C 4 . (2016 年鹰潭一模)以下四个命题: ① 从匀速传递的产品生产流水线上,质检员每 20 分钟从中抽取一件产品进行某项指标检测,这样的抽样是分层抽样 .

 ② 两个随机变量相关性越强,则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 1 .

 ③ 在回归直线方程y^= 0 . 2 x+ 12 中,当解释变量 x 每增加 1 个单位时,预报变量y^平均增加 0 . 2 个单位 .

 ④ 对分类变量 X 与 Y ,它们的随机变量 K2 的观测值k 来说, k 越小,“ X 与 Y 有关系”的把握程度越大 .

 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① 错,从匀速传递的产品生产流水线上,质检员每 20 分钟从中抽取一件产品进行某项指标检测,这样的抽样是系统抽样; ② 正确,两个随机变量相关性越强,则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 1; ③ 正确,在回归直线方程y^= 0 . 2 x+ 12 中,当解释变量 x 每增加 1 个单位时,预报变量y^平均增加 0 . 2 个单位; ④ 错,对分类变量 X与 Y ,它们的随机变量 K2 的观测值k 来说, k 越大,“ X 与 Y 有关系”的把握程度越大 . 综上可知 ②③ 正确,故选B .

 【答案】B 5 . (2016 年大连月考)对于下列表格所示的五个散点,已知求得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 . 8 x- 155,则实数 m 的值为(

  ) .

 x

 196

 197

 200

 203

 204

 y

 1

 3

 6

 7

 m

  A . 8 B . 8 . 2 C . 8 . 4 D . 8 . 5 【解析】x− = 15 (196 + 197 + 200 + 203 + 204) = 200, y− = 15 (1 + 3 + 6 + 7 +m ) =17+

推荐访问: 例(精练案) 精练 完整 文档 统计案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