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2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整版】

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同志们: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业务素养,按照全省相关工作要求和县委统一安排,今天我就“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家一块交流。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背景3方面;
第二部分是深入剖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形势、现实状况和历史机遇3方面;
第三部分是精准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举措,包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2方面。

第一部分: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XX年5月18日至19日,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吹响了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前进号角。

一、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更加突出位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绿色发展最接地气的诠释和表达,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也说明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我们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六)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我们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和法制的引导、规制功能,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法治保障。

(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人们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以行动促进认识提升,知行合一,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八)共谋生态文明的共赢全球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对建设美丽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世界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境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一次极大跃升,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做出了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路径,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内涵和基本方略,与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统一、相互支撑,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是引领我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梦目标的光辉旗帜和思想灵魂。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而且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三、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习近平同志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发展现实,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

(一)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伴随着40多年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旧瘴未除,新疾又生。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仍密切相关,污染物新增量处于高位,城镇化发展过程也将持续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安全生产、化学品运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处于高发期,生态恶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同时,随着公民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公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高涨,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呈现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叠加态势,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三)树立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的现实需要。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国际社会给予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民心所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承担着更多的义务。为自觉担负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我国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选择。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有利于构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客观总结和理论创新。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思考和实践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福建工作期间,五下福建长汀,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创建生态省目标,并在《XX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x篇短论,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就有x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部分:深入剖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一论断客观地评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从宏观大局看

因生态环境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中央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年全国生态环境形势整体稳定,但问题依然很多。在大气环境方面,全国空气质量与发达国家历史同期还有较大差距,x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x个空气质量达标,占比x%,还有x个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占比x%;
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夏季臭氧超标问题日益突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急需加强。在水环境方面,部分区域流域污染仍然较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展不均衡、污水收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重点流域生态用水短缺、湖库富营养化、河口海湾污染等问题仍然突出。在土壤环境方面,潜在风险不断累积,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农村垃圾等问题仍然突出,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无法保障。近年来,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方面,全国有近1/3的县域面积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掠夺式的采石挖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等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空间遭受持续挤压,部分地区生态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退化的局面仍未扭转,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二)各项措施更加严格。20XX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进一步整合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职能,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设立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近几年来,也拨出专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资源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等等。这些举措,说明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且已经采取了十分具体的举措,加大了对这项工作的力度,表明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三)工作制度愈发完善。2014年,修订了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也被社会称为史上最严的、“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随后修订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固废法、环评法、排污许可条例等25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陆续印发实施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几十项创新的制度和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以及环境保护督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制等改革举措,一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尤其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改革,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的“利剑”。

二、从我县实际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自觉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压煤、控车、抑尘、增绿等一系列攻坚举措,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具体成果我不再展开来说。下面,我着重讲讲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污染治理形势严峻,急需破局

不可否认,我县的污染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就拿大气污染治理来说,海拔比较低,年均风力小,高湿静稳天气比较多,污染物容易沉积、不易扩散,一旦出现污染天气,我县受污染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污染指数高。再加上,区域污染传输较为严重,直接增加了我县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
水污染治理上,我们处于全市河流的最下游,河流水质受上游断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自主性不强。只考虑客观因素,不思考自身原因,就是在推卸责任,大家都说工作做了很多,但谁能保证我们工作上没有一点问题、采取的措施没有一点疏漏?比如,我们的农村道路扬尘治理,抗洪救灾期间,书记和我多次到各乡镇和村调研,每次去都发现道路上泥土遍布、尘土飞扬,当时可以借口是洪水的原因,但现在各乡镇和村道路上的尘土都清理干净了吗?还有,我们河流的排污口封堵不到位、水面垃圾漂浮物清理不及时,导致考核断面水质超标,难道不是我们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吗?

从主观上来说,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到位。一方面,对全县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剖析得还不够深入,推动工作大都按部就班,有针对性的举措少。拿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来说,对没有污水管网的村庄,我们推广通过挖通排水沟槽的方式,暂时缓解农村污水乱排乱放的压力,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具体挖什么样的沟槽、挖多深、沟槽之间如何连接等,我们没有限定,就是担心统一标准工作不好开展,想让各乡镇根据村庄实际,科学合理地推动工作开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村庄虽然挖通了排水沟槽,但道路上还是污水遍布,根本没有起到作用,甚至排水沟渠里也都污泥、垃圾遍布,不但没有起到美化村庄环境的作用,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另一方面,遇到难题不能主动上前,想方设法解决。比如“双代”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们保障群众冬季清洁取暖,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改善全县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来去年就要实现全覆盖,但大家都觉得难度太大、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最后还剩了一部分没改造。到了今年,我们要求必须全部改造,虽然前期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扫尾工作仍然很多,个别村还是有尚未改造的户。

二是措施落实不到位。为了治理污染,中央和省市出台了很多政策,我们也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工作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比如,我们要求企业必须安装环保设备,也安排大家对企业安装情况进行了督查,但是后期不管是县领导的调研中,还是专家组的摸排中,都发现有企业的环保设备是空架子,没有正常运转。在扬尘治理上,我们要求建筑施工工地、农村自建房必须采取必要的抑尘措施,裸土裸地必须全部双层覆盖,现在县城的施工工地措施落实得还可以,但农村自建房存在监管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三是宣传推广不到位。我也仔细思考过,我们的各项措施,包括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给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但为什么有些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我认为,主要还是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有句俗语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现在是网络时代,群众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太多太杂,我们的一些好政策,如果不去好好地宣传,群众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给我们后续工作带来被动。比如,我们每年花钱买来地表水,鼓励群众使用地表水灌溉,我们都知道是为了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更多的灾害,但群众不知道我们是花钱为群众办实事,还觉得原来用井浇灌挺方便,现在又让用地表水,政府这不是没事找事呢,这就是我们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的。

(二)现有产业低端粗放,亟待转型

我县的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产业,虽然我们顺应发展需求,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提质改造,培育发展了新兴产业,但这两个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对我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我县产业距离实现转型升级、清洁生产目标差距很大。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我县的企业大都体量比较小,正常的生产经营可以维持,也能够获得利润,但要进行大规模的提标改造,引进大量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基本没有能力。

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业主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只想闷声发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自觉性不够,对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充分。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总体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是一定的,国家要更好地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能级,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县的这些企业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还能够坚持多久?

另一方面,就是企业业主的能力不足,对市场发展的前景把握不准确,缺乏提标改造的信心。有一部分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但局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又不想花重金聘请专家,也不愿出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导致企业提标改造只能停留在想的阶段。说到底,还是企业业主危机意识不强,目光不够长远,只看到了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危机。所以,在座各位要引导好县里的企业业主,多请专家开发新产品、多出去参加培训,虽然前期花了些钱,但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高了,长远来看是稳赚不赔的。从政府层面来看,全县产业的转型升级,单靠现有企业提标改造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我们引进更多符合环保需求、符合发展需要的好项目,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就目前来看,我们做得还不够。近年来,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招大引强,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有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总的来说,招引过来的项目,大都属于能耗较大、产出较低的,真正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的优质企业并没有几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是我们在洽谈对接时,对项目本身的评估不够准确,对企业的生产模式等了解不够深入;
再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企业家们对市场行情等掌握不透彻,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比例较低,产品跟不上环保要求和发展需求。

(三)生态文明意识不高,需要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大多数群众只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认同度,生态文明意识相较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差距还非常大。

一是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严重。一直以来,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政策的制定推行、有计划的生态教育等方面都是主力,这就导致广大群众将自己置于生态环境保护之外,不能清楚认识自身的作用,一旦出现状况,第一反应就是政府工作不到位。就我县的禁燃禁烧、“双代”、机动车管控等工作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不让燃放鞭炮,那就偷偷摸摸地放;
政府不让露天祭祀,点完火就跑,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政策推行不下去,全县的生态环境改善不大。

二是生态保护参与践行度低。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是关联的。所有的工作,政府站在全县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角度,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最终需要参与落实的都是群众,生态环境保护当然也不例外。但目前来看,我县的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够,更多展现的是“知行不一”,日常生活中,不能真正把生态消费意识落到实处,面对环境破坏的行为时,大多对自身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态度消极,只有当这些生态问题影响了日常生活时,才会采取行动。比如,有些群众为了谋生,在田地里建设养鸡场、养牛场等,虽然是违建,但刚开始对生活没什么影响,其他群众基本上都视而不见,到后来那些鸡粪、牛粪没办法处理,气味飘到住宅区,群众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就算是这样,如果能够沟通解决,还是会不了了之,只有沟通不顺利,没办法私下解决,群众才会向政府反映,这个时候养殖场已经建成了,拆除的阻力非常大,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三是生态知识普遍缺乏。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是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生态环境意识培育的先导。但是,我县的群众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有些了解的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做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比如,以前群众冬季取暖都是用散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冬天特别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但是群众不认为雾霾天气是因为燃煤造成的,现在我们让群众全部改成天然气或电,本来是为了保护环境,但群众原来用煤,一个冬天大概需要x元左右,现在用天然气或电,一个冬天需要4000元左右,群众当然不满意,如果我们在“双代”之前,广泛向群众普及燃煤的危害,让群众知道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群众就更能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不说积极配合,最起码推动起来也会容易很多。其实说起来,我们有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推动工作时不提前向群众说明原因,等到群众有意见了再去解释,群众只会认为我们是在找借口,导致我们很多工作成效打了折扣。

三、从有利条件看

“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也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宏观外部条件更加有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自我加压、自我增重,具体提出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时间表和近期、中期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全面得到提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美丽中国。除此之外,还提出了看得见、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指标,比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些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的确定,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

(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人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各级干部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各类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依法排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行动越来越自觉。

(三)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再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环保人才队伍,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奠定了更好、更充裕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我国有能力、有底气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同时,随着生态环境部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组建任务落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加之生态文明建设多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制度逐步筑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效应更加明显,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力。

第三部分:精准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举措,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来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守阵地、巩固成果,集中力量打好标志性战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扎实有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推动天蓝、地绿、水清。

一、聚力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对当前迫切需要治理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我们要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真功夫、硬功夫和实功夫,加大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和管控力度,联防联控源头减排,巩固治理成效,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

(一)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方面我们需要紧紧扭住“四个重点”,第一个是重点区域;
第二个是重点污染因子,主要是PM2.5,绝对值一直都处于省市倒数,给我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根据专家组的分析,我县PM2.5污染二次转化的比例非常高,其次就是机动车尾气、燃煤等直接排放产生的污染,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三个是重点时段,主要就是秋冬季。一方面是秋冬季扩散条件差,重污染天气多,各项指标都非常高,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采取强力措施加以整治,我县的空气质量会有很大的改观;
另一方面,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春节期间全面禁止燃放鞭炮,全年就可以少费很大的力气,所以秋冬季,尤其是春节期间是一个重中之重时段;
第四个是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是“散乱污”企业、在建工地和农村道路扬尘、以及机动车尤其是黑烟车。改善全县的空气质量,我们要聚焦这“四个重点”,大力治理污染、减少污染排放。这需要我们结合溯源地图的污染源台账,建立“人防+技防”溯责科学管理机制,扎实开展机动车管控、散煤治理、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扬尘综合整治、臭氧污染管控等专项行动,加强综合治理,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量,最大程度降低PM2.5直接排放和二次转化量;
进一步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采取积极手段,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最大限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对我县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提升河流水质。一方面,是以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为核心,加强河流断面监测,全面排查流域范围内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的固定污染源和入河排污口等水环境安全隐患,加强与上游县(区)的沟通,保障河流水量,及时关注水质变化情况,确保水质达标率100%;
另一方面,在考核断面达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县水环境改善的方法,加强河岸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全县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动水质持续改善。二是严格污水治理。完善工业园区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自动监控系统,推进“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必须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才能接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继续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全县入河排污口全面定期监测,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排放标准,督促排水单位达标排放;
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公共污水处理设施,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空白区,定期开展排水管道排查、检测、评估,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三是保障饮水安全。完成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警示标志并不断完善,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违规建筑、私设暗管等破坏水资源违法行为,从源头保障饮水安全;
推进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识标牌建设,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
深入推进农村饮用水江水置换工程,加快第二水厂建设,在保障群众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助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

(三)推进净土保卫战。不管是从大的发展趋势来说,还是从我县的发展需要来说,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都是必须要开展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上,积极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口;
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已收回土地使用权,以及建设用地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用地的,开展调查排查,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并通过地块名录和共享账号,实现信息互通,形成联动机制。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上,控制农业污染,推广实施农药集中配送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增加回收网点,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试点;
开展畜禽养殖排查整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固体废物污染管控上,聚焦铸造黑砂、小染料、小油脂等重点,加强涉危涉废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
规范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行为,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登记管理机制,确保全县的医疗废物全部集中处置。

二、厚植生态底色,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环境污染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来修复,而且会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这就需要我们聚焦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健全生态发展规划。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自然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非常普遍,守住生态安全边界既是挑战,也是艰巨的任务,但只考虑生态保护不谋划发展,或者只谋划发展不顾及生态环境,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省市相关工作安排,我们必须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重要生态空间、守住生态安全边界,最大程度缓和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编制完成的“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方向,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县的各行业领域生态安全底线,保障“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我县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深化生态治理,突出清淤、截污、活水三大工作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有序推进河道整治,全面提升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实现清水活水、排涝顺畅。建立流域环境问题基础数据库,所有重点污染企业均安装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建立河流从入境到出境的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推进植树造林,加强城镇绿地、生态绿道、生态广场、生态庭院,以及村庄绿化建设,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

(三)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一方面,倡导低碳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培养公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巩固好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成果,加大全县主干输气管网建设力度,保证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重视节能提效,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追求质量和效率,杜绝浪费,形成节能与产出、供应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体系。另一方面,推行节能降耗。加快淘汰“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行业企业,对我县的能耗较高的铸造行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降低能耗,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
严格项目准入,新上项目优先选择闲置厂房,提高新建项目建筑系数和容积率,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制,加强污染治理设施深度改造。全面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鼓励绿色产业发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我们都要把这项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今天的授课到此结束。

 

推荐访问:生态 党课 践行 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践行x生态文明思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提升生态文明理论认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